發表時間:2023-03-29 瀏覽次數:1107
一、國企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存在的問題
盡管國有企業在核心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然而國有企業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還存在一些典型問題。
1. 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有待加強
相較于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仍有較大差距。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至2020年研發投入全球排名前50位的公司中,美國有21家公司,中國只有3家企業進入前50,分別是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相較于國內外高水平創新型企業如華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公司等,我國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尚存較大差距,直接導致國有企業創新產出能力不高。
2. 國有企業原創技術成果與科技強國推動制造強國目標存在差距
目前,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的創新模式仍為集成創新,缺乏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顛覆性創新能力。高端芯片、先進材料、核心設計軟件、零部件、重要科學儀器等仍無法自給,在專用裝備及設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電力裝備等部分優勢領域也存在技術短板問題。由此,重大突發事件引發的產品技術供應中斷會致使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沖擊。對標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目標,我國國有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及成果尚不足以助力建成科技強國、制造強國。
3. 國有企業在不同領域的原始創新水平差距較大
在我國高鐵、通信器材、風力渦輪機、裝備等領域,我國國有企業學習和成長十分迅速,經過不懈努力,部分技術處于世界范圍內領跑地位。但在科技密集型行業,包括半導體設計、化學品、制藥等,還存在較大差距,高端數控機床、科學醫療儀器、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仍依靠進口。這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國家的安全和發展,都構成了極大地威脅和阻礙。
4. 國有企業原始創新的開放與合作程度不高
國有企業整合外部各類優秀資源的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創新的開放程度還需加強。目前,國有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主要為內部創新,在創新方面與外部合作的意愿較低,客戶、供應商等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是國有企業選擇的重要對象,但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創新鏈的合作程度較低,這種現象導致產業鏈與創新鏈不匹配,創新成果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5. 國有企業原始創新動力不足,創新引領作用需進一步加強
國有企業創新驅動力欠缺也導致國有企業距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存在差距,引領帶動作用難以有效發揮。不少中央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以市場為主導,還處于壟斷地位,導致市場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此外,國有企業中圍繞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致使科研人員進行創新活動的推力不夠。由于創新成功獲得收益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研發經費的支持,并具有較大失敗的風險,導致利潤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致使國有企業管理者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較低。
二、國企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策略
1. 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力度,為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創新成果的涌現與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需要持續穩定的研發經費投入。為保障創新活動順利進行,國有企業要圍繞創新強化自主投入機制,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拓寬創新投入引進方式,多渠道籌措研發經費,為國有企業技術原始創新保駕護航。此外,針對創新投入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使資源配置合理,投入的資源物盡其用,力爭投入產出效益的最大化。
2. 明確科技發展重點及趨勢,引領原始創新活動
國有企業應圍繞國家的戰略需求及發展目標,兼顧國家總體的頂層設計,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國有企業原創技術發展的策略和戰略,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對創新機會進行動態識別,研判技術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針對關鍵領域原始創新新進行統籌布局,明確技術發展路徑,發揮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引領作用。根據國有企業自身優勢,聚焦重要領域,開展創新活動,推動科技創新從跟跑轉變為并跑、領跑,努力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對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3. 補短板和長優勢并舉,全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針對國有企業在不同領域創新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國有企業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從國家短期及長期的戰略需求出發,圍繞解決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突出“從0到1”的原創導向,明確重點發展的關鍵領域,使各領域技術均衡發展。在與世界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產業鏈關鍵環節補齊短板,扭轉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削弱對國際領先技術的依賴程度。在我國技術水平處于領跑地位的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并將其打造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無可取代的重要環節。國有企業在原創技術補短板方面發揮重要力量,可以使關鍵核心技術不再受到國際局勢變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在我國已形成優勢的技術領域鍛造長板,在外部斷供時擁有王牌,在產業鏈中掌握話語權。
4. 集國內優質資源,搭建協同創新平臺
國有企業應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單位的協同創新,共同搭建創新平臺,在技術原始創新過程中加強聯合,共享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力量。圍繞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原材料、基礎軟件等共性技術開展協同攻關,有效牽引、精準整合各領域優勢科技創新力量,形成強大創新合力努力實現更多原創成果,提升新興前沿技術在關鍵領域的應用水平切實發揮科技策源地的創新引領作用。重視人才資源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進創新型人才,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發展提供沃土,不斷為創新活動注入新鮮血液。
5. 優化完善創新管理機制,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
建議國有企業不斷完善創新管理機制,建立相應配套政策,加強改革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充分激發創新內生動力,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建立健全市場化激勵與考核機制,建立項目分紅、崗位激勵等經濟激勵機制,包含對人員的薪酬、獎勵、股權、分紅等多種形式的激勵。由于科研工作具有前瞻性和不確定性,短期內難以產生實際效益,因此,激勵機制應避免與考核過分掛鉤,給予科研人員一定試錯空間,在一定條件下建立創新失敗免責機制,更好地激發創新活力和人才動能。
三、廣東省屬國企在集成電路核心技術攻關案例分析
1. 廣東省屬企業在參與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中面臨的挑戰
國家高度重視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首次提出在廣東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第三極,這是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在廣東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的過程中,需要廣東省屬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發揮戰略引領和支撐作用。近年來,廣東省屬企業以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和研發成果申報全覆蓋為抓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自主創新向縱深發展,科技實力穩步提升,科技成果持續產出,扎實推進“兩個全覆蓋”工作,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效和進展。但是,由于受制于現有產業基礎,廣東省屬企業對集成電路行業理解不深,投資布局參與力度低,參與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力度不強。
(1) 產業布局大多在傳統領域,不具備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的能力
一是廣東省屬企業的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領域,在集成電路產業的投資布局極少。目前廣東省屬企業資產總額約為2萬億元,大部分資產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務、金融控股等領域,而制造業資產總額只有1074.96億元,只占廣東省屬企業總額的5.42%,主要分布在綠色石化、不銹鋼、電子信息等板塊。重點布局傳統領域造成廣東省屬企業存在自主創新意識不強、能力不強、轉型動力不夠等問題,轉型發展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相對薄弱。目前只有少數廣東省屬企業在集成電路產業進行了布局,但均為非核心環節。產業類國有企業主要通過下屬上市公司來布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運營類國有企業,主要以參與上市公司的短期定向增發為主支持集成電路企業發展。
二是科技研發不具備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的能力。首先是科技研發機構分布不平衡,“少、小、散、弱”現象明顯。在數量方面,科技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5家廣東省屬企業,一半以上廣東省屬企業只擁有1~2家研發機構,個別企業甚至沒有研發機構;在性質和研究方向方面,以應用型研究為主體,自主型、原創型研發和產業戰略性研究比較薄弱,產業戰略性研究機構幾乎空白,僅有2家。在規格方面,國家級高級別研發機構較少,占比為14%。其次是科技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研發強度低,研發活動和研發成果少。雖然2020年廣東省屬企業R&D經費投入和研發投入強度有較大增幅,但部分廣東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未達到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廣東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及研發經費投入分別為1.14%和29.1億元,在全國省市排名第10位。研發活動和研發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個別科技研發實力強的企業。
(2) 集成電路產業鏈“卡脖子”問題突出,問題破解需要深厚的產業沉淀和經驗積累,廣東省屬企業介入難度大
一是集成電路產業沉淀和經驗積累不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作為高精尖科技行業,是一個龐雜的產業生態,工業難度和規模要求決定了其并非簡單地靠一家或幾家企業就能夠實現設計、生產、制造等全流程。集成電路行業的成功離不開人才、資源、市場、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廣東省屬企業介入該行業的難度非常大。目前,廣東省內除部分優質芯片設計企業可參與全球競爭以外,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產品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芯片研發設計能力弱,高端芯片高度依賴進口,可替代性很弱,存在“斷供”風險。高端芯片的制造仍依賴臺積電代工,國內企業仍無法生產;開發工具軟件主要從美國企業采購,光刻機、刻蝕設備、離子注入機等關鍵設備主要由美、日等國家把控;核心原材料高純度硅(12英寸硅片)主要依賴國外進口,芯片高端制造、設計工具、關鍵設備、原材料等方面嚴重受制于人,存在“斷鏈”風險。
二是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目前集成電路領域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廣東省屬企業的科研領軍型人才、高端復合型人才非常缺乏,人才引進機制不夠靈活,未能有效吸引科技人才聚集,人才供求矛盾突出。調研發現,廣東省屬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目前還沒有一個領軍人才,沒有一個專門研發機構,研究人員、工程人員屈指可數。除個別企業擁有少量人才,幾乎所有廣東省屬企業都沒有集成電路研究人才。
(3) 體制機制存在障礙,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理解不到位,廣東省屬企業對投資集成電路項目缺乏積極性
一是體制機制存在障礙。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具有前期投資金額高、研發投入大、產生效益慢但后期收益較高等特點,與國資現行考核要求短期收益、穩定收益有矛盾,導致廣東省屬企業對投資集成電路項目缺乏積極性。目前適用于廣東省屬企業的科技管理體制、科技創新及戰略性投資有關考核機制、激勵容錯機制等還不健全,與廣東省相關政策的配套銜接還不順暢,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落地難的局面。
二是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理解不到位。廣東省屬企業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規劃理解不到位,缺乏對產業鏈各環節的系統性、針對性研究,無法尋找到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正確發力點和工作方法。目前多數企業容易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項目當作一般投資項目,特別是對一些長期性的重大集成電路項目,沒有正確認識到項目兼具戰略性和市場性特點,更多從投資收益等角度進行內部論證。
2. 廣東省屬企業助力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的路徑
解決集成電路產業“卡脖子”問題,應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戰略引領功能以及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推動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的原則,以基金投資、產業并購、搭建平臺等方式,加大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投資布局力度,助力廣東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1) 建立“兩個機制”,增強頂層推動力度和廣東省屬企業的產業理解深度
一是創建聯系工作機制,加強頂層指導和協調力度。在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頂層機制下,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國資委等部門建立聯系工作機制,負責整體指導廣東省屬企業圍繞主業,按照《廣東省加快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文件提出的5項重點任務及8大工程要求,確定參與集成電路產業等科技創新方向和投資重點領域的相關工作,加快推動廣東省屬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引導廣東省屬國有資本更多布局集成電路等戰略性產業。
二是創建學習研究機制,持續提升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理解。應推動廣東省屬企業深刻認識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的重大意義,加強對集成電路產業的研究力度,增強與行業領軍企業、投資機構及研究機構的溝通交流,深入調查研究產業鏈各個環節,準確判斷市場信息、產業發展情況及未來發展趨勢。要面向全球,特別是院士級以上學者、國內外專家廣發英雄帖,組建決策智囊團,對廣東省屬企業在集成電路的發展方向、技術選擇、引進決策、投資監管等方面的問題出謀劃策,確保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且通過決策智囊團在集成電路產業界和科技界的人脈,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來廣東發展。
(2) 實施“兩個豐富”,推動解決資本投入不足問題
一是豐富資本投入路徑,通過基金投資帶動社會資本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參考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以及廣東集成電路基金的經驗及優勢做法,探索由廣東省屬企業集成電路基金投入優化機制。由廣東省屬投資運營類國企負責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工作,以母子基金的模式開展“市場化、專業化、法治化”運作。母基金的出資通過投資運營類國企自籌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再以不低于3倍的帶動比引導包括港澳資金等在內的社會資本成立子基金,形成基金群,投向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高端芯片設計等集成電路產業鏈薄弱環節的重大項目。
二是豐富資本投入主體,以定位更加精準的國有中長期資本投入滿足對集成電路產業戰略性支撐目標??山梃b深圳市組建重大產業投資集團以系統性、全面性、專業性支持解決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的實踐經驗,由廣東省屬企業在條件具備時組建重大產業投資集團,作為省重大引領性產業戰略投資平臺和主要抓手,以服務國家戰略、凸顯國企責任為定位,聚焦“卡脖子”產業項目建鏈補鏈強鏈,努力提高自主創新投入強度,不斷發揮國有資本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中的服務支撐作用。
(3) 推動“兩個參與”,解決產業介入難問題
一是積極參與重大產業集團的組建工作。灣區半導體產業集團、廣大融智集團等特大型半導體集成電路企業集團正在組建中,各級國有企業可通過參股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導、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專業團隊運營、高度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模式,積極與國內外領軍企業、優秀團隊開展市場化合作,發揮特大型產業集團在實施“廣東強芯”工程中的關鍵作用,推進產業“卡脖子”項目的國內外收并購工作。
二是參與省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各級國有企業要以資金投入、科研合作、業務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建設,助力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支持高端芯片量產前首輪流片,推動FPGA、超高清視頻SoC等高端芯片研發及產業化。此外,通過加強產學研平臺合作建設,依托國有企業自身產業基礎,提供有關應用及實驗場景,加快“卡脖子”領域有關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速度,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4) 建設“兩個平臺”,提供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國企路徑
一是建設協調對接平臺。發揮國有企業信用度高、影響力大的協調對接優勢,設立集成電路產業項目和技術交易平臺,鏈接需求和供給兩端,建立集成電路企業技術需求張榜、揭榜平臺,并對形成的對接項目進行擇優投資和支持,實現創新資源更廣泛、更精準、更有效的配置。
二是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鑒于廣東省屬企業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的基礎較為薄弱,可以參考廣東省科技廳建設省實驗室的模式,集中資金力量,由廣東省屬企業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建設集成電路產業重大創新平臺,創新體制機制,打破國資舊有限制,通過引進院士級的領軍人員領銜建設創新平臺,在短時間內集聚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高強度開展相關集成電路領域科研攻關。重大創新平臺不僅負責新技術的引進以及自主技術的研發,并且要作為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平臺,通過引進一批具備深厚集成電路研究水平的技術專家,建立高新技術、優質項目、資金、人才等充分交流、互相促進的良好產業生態。
(5) 夯實“兩個基礎”,提供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有效保障
一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基礎,激發廣東省屬企業干事活力。由省國資委組織研究完善廣東省屬企業承擔集成電路產業投資任務的考核機制。對廣東省屬產業類國企,將解決集成電路等“卡脖子”問題的研發強度、研發機構、科技人員、研發成果、考核評價、激勵容錯機制等納入考核體系。對廣東省屬投資運營類國企,采用分類考核的方式,對投資戰略性投資項目和一般性項目區別對待,將重大戰略任務承擔情況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淡化短期指標,適當降低戰略性項目短期經濟指標考核要求,爭取長期突破,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攻關項目。對投資重大戰略性項目可采用“只加分不扣分”的考核模式,并建立增量獎勵機制,激發企業自主科技創新以及參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的內生動力。
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優秀人才集聚。集成電路產業是人才密集型產業,要支持各級國有企業落實好研發機構全覆蓋的工作,依托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建立市場化招聘機制,加大力度引進國內外集成電路領軍人才和產業高端人才來大灣區發展。國有企業要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共同培養機制,加快自身人才培養,壯大人才隊伍。